近日,关于“2022年3月1日起,微信、支付宝个人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”的消息刷屏网络,而该消息实则来自于2021年10月13日下发的《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》(下称“支付新规”)。
一边是支付新规刷屏,个人收款码被误传,聚合支付似乎迎来欢呼;另一边则是微信经营主体财付通外汇业务被罚278.2万元,第三方支付领域瞬间引发关注。而在此背后是对于第三方支付监管的趋严。
“个人收款码的事我也是刚刚听人聊起才知道,虽然大家都在讨论,但是也不是什么大事。”一位果蔬小摊贩对记者表示,“就是商户二维码要更‘贵’一些。”
个人收款码“大变动”
不同于网络刷屏的“微信、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”等误读,支付新规实际上是对“个人二维码”和“经营收款”两者之间的联系作出了新的要求。
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10月13日答记者问时就指出,是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收款码用户,要求收单机构参照特约商户管理。
另有关部门指出,使用“码牌”或者打印封装的二维码的商户,需要向收款服务机构(如微信、支付宝等)申请转为商用收款码,但消费者日常支付体验和感受不会受到影响。
对于此次个人收款码“大变动”,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指出,“个人码”变“商户码”在技术上不存在难度,但在客户使用习惯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转换和适应,短期会造成一些障碍,但长期来看问题应该不大。